TOP

廢棄口罩亂丟恐成為海洋殺手!口罩也能拿來蓋馬路,可別小看廢棄塑膠的再利用價值

疫情嚴峻之際,口罩嚴然已成為我們的不可或缺的日常。在與環保相關的議題中,人們時常提到回收再利用、減少一次性廢物、創造二次價值等理念的提倡,拋棄式的、用完即丟的醫療口罩其實也有可能納入這些範疇之中。隨意亂丟的口罩,不僅可能對環境衝擊帶來衝擊,產生大量的塑膠污然,甚至可能提高染疫的機率。

根據美國化學學會(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)統計,目前全球每月約使用1290億片的拋棄式口罩,相當於製造出51.6 萬公噸的塑膠垃圾。口罩由聚丙烯、金屬絲、鬆緊帶組成,而聚丙烯是難以被自然分解的塑膠原料,對環境而言具有毒素。根據政府法規,一般民眾使用的口罩在分類上屬於一般廢棄物,醫療院所的口罩則為醫療廢棄物。

亂丟在路上、未被妥善處理的口罩,若流入大海成為海漂垃圾,容易危害海洋生命,例如誤食、鬆緊帶纏繞著身體,而在海中分解成塑膠微粒的口罩,長遠來看也會透過食物鏈的累積,對人類與整體環境產生傷害。

那麼究竟這些廢棄的口罩,該如何處理,才能減少對生態的影響,發揮循環經濟的效能呢?

澳洲學者穆罕默德・薩伯里安(Mohammad Saberian)提出將口罩與再生混凝土結合,製造出品質、強度都更好的馬路,預估300萬個廢棄口罩能夠蓋出1公里的馬路,還能減少93公噸的塑膠垃圾。

該研究發現,於再生混凝土中加入1%的口罩碎屑,便能大大的提升混凝度的延展性與強韌度,比傳統的柏油路更加堅固耐用。不僅能夠減少廢棄物,也有機會能夠降低馬路的建造成本。

台灣的民眾時常抱怨政府一天到晚都在修馬路,但馬路還是不平。若能夠透過耐用且環保的原料來蓋馬路,對於整體社會而言,是能夠實踐循環經濟的好方法之一。不久的將來若台灣也引進塑膠馬路的技術,能大大提升口罩以及廢塑膠的再使用率,每項物品,其實都能找到再利用的價值,廢棄口罩的未來除了馬路,或許會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。

2000, Hygge!